首页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通用3篇)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通用3篇)

时间:

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篇1

摘要: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同时又有很大区别。而且都与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相关,对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加以明确,对于劳动者、用人单位甚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稳定次序都有重大的法律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区别;联系;意义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存在密切的联系

1.均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劳动关系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观察就是对劳动力的使用,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其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劳动关系实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而劳动法律关系的基础是劳动关系,只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形成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2.二者的关系主体相同。

一方是劳动者,且劳动者必须是自然人,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一方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单位及个体经营组织。

3.主体双方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不管是在劳动关系中还是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是平等的,都必须建立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不论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动法律关系一旦形成,其中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人单位的成员。所以,虽然双方的劳动关系或者劳动法律关系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但这两种关系建立后,双方在职责上则具有了从属关系。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使用者,要安排劳动者在组织内和生产资料结合;而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员工,必须依法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以及有关制度,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

4.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

也就是说,只有实际存在的劳动关系才需要制定法律,经过法律调整才形成权利义务关系[1],劳动法律关系则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

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

1.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同。

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社会实际的劳动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中。

2.内容不同。

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如果一项劳动关系没有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那么这种劳动关系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只有那些被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劳动关系才具有权利义务的内容。

3.两者的效力不同。

劳动关系是以既存的劳动为内容的事实关系,如果国家没有制定相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去调整,它就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受国家强制力约束。

4.二者的范畴不同。

劳动关系是一种是事实存在,也就是劳动者将其所有的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这一客观事实,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在国家干预为主导的条件下,它的具体形成必须以双方合法一致的意思表示为基础,是一种意志关系,是依据国家制定的法律形成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三、区别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意义

明确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法律意义:

1.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与利益,充分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实现。

只有经过法律调整的劳动关系才受到法律的约束,受法律的保护,依法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具有法律效力,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已经建立的劳动法律关系,无论是哪一方违反了劳动法律关系的相关内容,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另外,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中,一旦劳动者与企业发生劳动纠纷即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也是以劳动法律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由于法律意识不强与用人单位之间仅仅成立了劳动合同,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却得不到保护,至少是很难得到保护。

这就要求劳动者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二,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劳动者要明确自己享有的那些权利和义务,一旦受到侵害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到有关部门去申诉,实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利益。因此,明确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

2.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用人方面的制度基础。

企业活力的源泉,是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而人的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2]。明确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有利于企业建立规范的用人单位制度,为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提供了重要保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并最终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形成新的经营机制。

3.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法律关系是形成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条件,只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了稳定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关系,整个劳动力的形成才有可能。另一方面,如果想要切实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仅靠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手段是不够的,需要一个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是劳动关系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劳动法律关系就是将劳动关系法律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雄文.劳动关系诸说梳理及评析――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思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0).

[2]付文清.劳动合同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辽宁经济,2004,(12).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篇2

[摘要]众所周知,劳动关系以劳动经济关系为核心,通过法律来调整劳动经济关系我们称之为劳动法律关系。然而,劳动力市场的一般规律是劳动经济关系存在和运行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的。所以说,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性与劳动关系存在内在的联系,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是以劳动关系的研究为基础的。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以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与劳动力市场变化要求的相符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变化劳动关系收入状况劳动经济学

一、劳动就业关系受到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影响

1.弱势群体产生以及劳动关系变化的首要原因便是就业形势的严峻

2009年12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09年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400万,按照8%的经济增长速度,供求缺口1200万左右(数据来自中国新闻网),也就是说有1200万人待业。众多的人口使我国蕴含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这种正在调整的经济结构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下,我国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也就是说从需求供给角度讲,我国的劳动力需求量严重地小于劳动力供给量,主要表现便是迅猛上升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年末,我国石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有9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数据来自腾讯新闻网),而200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8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数据来自搜狐新闻网)。工业化进程和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劳动力总量矛盾以及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这一问题在2001年,也就是我国加入WTO后显得更加突出,从而使得劳动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对劳动者不利。

2.劳动关系矛盾的形式和内容在变化的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影响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下几方面是是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

第一、高素质劳动力受到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的促进而增加。200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人、就业率为87.7%(数据来自中国新闻网),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数据来自《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就业率为71.85%,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为495万人、就业率为70.9%(数据来自《人民日报》),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大559万,实际就业率不到70%(数据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1万人、就业率为68%(数据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国目前的就业率不断下滑,“知识失业”凸显。

第二、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事业的发展促使就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力的职业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将逐步有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产业部门中分离出来,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技术生产部门和商业、服务业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0年同1982年相比,在我国的职业结构总量中,初级层次职业即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了8.47%,而中层职业的比重则增加了7.2%,我国的职业机构正在趋向高级化。职业结构高级化是工业化国家普遍发生的社会结构变迁中的一般特征,指社会结构中高层次职业的数量逐渐增加。未来8-10年,中国的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社会中间阶层也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扩大。对全国人均GDP和各类职业比重的关系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不仅对非农职业岗位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更对中高层职业的增加有相当大的影响。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职业结构的变化,而职业结构的变化则对劳动关系矛盾的形式和内容发生变化。从矛盾的主要内容看,也从获得岗位、保障工资待遇变为岗位条件、福利以及薪酬的心理收益等。可以预测,中国职业结构的变化,会促进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变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特别是劳动力需求方主导的状况,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二、收入状况要求劳动分配关系作为劳动关系研究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职工工资收入不断增长。但是,在工资收入普遍上升的同时,不同的社会阶层从社会改革进步中所获得的收益是不等的。根据统计局对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的分组调查,2003年占总体20%的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72元,比上年增加2012元,增长13%;占总体20%的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5元,比上年增加263元,增长8.7%。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5.3∶1,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5年城市居民中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由此判断,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事实上,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的不满,的确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但根源还不在收入差距本身,劳动分配关系的不协调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履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础保证,而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工伤及职业培训是履行劳动合同的四个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履行劳动合同所导致的劳动争议案件中这四个因素的构成,首先发现,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各其他类型企业中,与履行劳动合同相关的劳动争议案件中超过50%的案件都是由劳动报酬所引起的;其次我们还发现,保险福利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联营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等履行劳动合同时面临的第二大问题。

三、结论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判断出,我国各类企业在履行劳动合同时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劳动报酬问题相对比较严重。

参考文献:

[1]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张立坤: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及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

[3]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钱再见:论中国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对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篇3

摘要劳动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有很多共同之处,由于劳动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分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所以二者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本文先介绍了劳动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的学术定义和研究范畴,然后从人、最低工资、劳动动机三个方面阐述两个学科看问题的不同视角。

关键词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者;劳动力;最低工资;劳动动机

一、劳动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的学术定义和研究范畴

劳动社会学(laborsociology)是研究劳动者及其行为、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和劳动社会过程,以揭示劳动社会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劳动社会,也叫产业社会。

劳动社会学在美国、西欧和日本起步较早。8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社会学研究活跃起来,以陈达的《中国劳工问题》最为著名。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劳动者群体行为规律,了解劳动组织的运行规律和劳动制度的发展变迁规律,提高劳动管理的科学性,有效解决劳工问题。

劳动经济学(laboreconomics)研究活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劳动经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劳工问题。我国建国后,苏联的劳动经济学传入并发展,研究内容包括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就业、劳动力的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工资、劳动保险中的经济问题、劳动效率。

劳动社会学和劳动经济学联系密切,二者都研究劳动者行为、劳动组织、劳动制度等问题,但研究角度不同。下文将从人、最低工资、劳动动机三个方面说明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

二、关于人的不同视角

劳动社会学把人看作劳动者,关心的是劳动者行为的社会效益,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劳动者与各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诸如职业声望对劳动者择业的影响,劳动者的心理状态对工资决策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等,其目的是使劳动社会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

劳动社会学把人看成“社会人”,认为人都是乐于工作的,经济报酬并不是影响劳动者工作积极性的首要因素,人们会主动承担责任。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要想变成一个合格的劳动者需要进行劳动者社会化,在劳动者社会化过程中,劳动者要训练并掌握劳动技能,学习组织的劳动规范和制度,与其他劳动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同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劳动者社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通过培训完成,其中认同企业价值观标志着劳动者社会化任务的完成。

劳动经济学把人看作劳动力,关心的是劳动者行为的经济效益,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劳动力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诸如劳动力配置与流动的规律,劳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等,其目的通过生产要素的最合理配置获得最大的价值产出。

劳动经济学把人看成“经济人”,认为人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报酬,人们喜欢逃避责任,安于现状。劳动力和资本一样被作为生产要素,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是成本的一部分,企业要通过劳动力和资本的最合理配置来达到成本最小化,实现最大的价值产出。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被作为商品可以买卖,劳动力的价格就是工资,并且工资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三、关于最低工资的不同视角

从劳动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最低工资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工资的最低限额,能够制止企业过分压低工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证企业员工至少获得某一数额的工资,满足其自身及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改善员工生活,同时还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最低工资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本地区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平均工资、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最低工资标准也要相应调整。

从劳动经济学来看,实行最低工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某部门实行了最低工资,其生产成本就会增加,劳动力需求减少,由此产生的多余劳动力增加了未实行最低工资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从而压低未实行最低工资部门的工资,劳动力只能选择接受低工资到未实行最低工资的部门就业或者陷入失业状态。如果立法强制所有的部门都实行最低工资,那么整个社会的失业率将会上升。

由此可见,最低工资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既要根据公平原则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保护劳动者权益,又要顾及企业的成本增加和对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

四、关于劳动动机的不同视角

从劳动社会学的角度,人们进行劳动的动机包括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和接触动机。社会动机指劳动者希望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反映了劳动者希望得到社会认同的愿望。成就动机指劳动者希望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脑力和体力,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取得职业进步,反映了劳动者自我肯定的需要。接触动机指劳动者希望参加组织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与人合作,反映了劳动者希望得到组织所提供的保护的需要。

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人们进行劳动的动机主要是物质报酬的动机。人们从事劳动是为了获得报酬来维持自身的生存,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物质报酬主要体现为工资、资金、津贴等形式。报酬被雇主和雇员共同接受,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标准,工作绩效高则报酬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劳动者自我肯定的需要。另外,由于绝大多数企业中报酬的高低与职位的高低相挂钩,报酬也反映了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因此追求高报酬可以作为职业进步的一个解释。

现代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往往综合考虑了这几种动机,促使员工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例如绩效管理主要从报酬动机的角度进行激励,岗位轮换制、矩阵制组织结构则是从成就动机和接触动机起到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2]潘锦棠.劳动社会学[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7.

作者简介:潘玮(1987―),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发表论文《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的问题和解决建议》、《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大学生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通用3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锦集四篇

浅论小学数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评审【五篇】

论小学教育论文【三篇】

大一劳动教育论文题目范文七篇

大一劳动教育论文【5篇】

大一劳动教育论文范文(通用3篇)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通用3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锦集四篇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锦集四篇

    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锦集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浅论小学数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评审【五篇】
    浅论小学数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评审【五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论小学数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评审【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论小学教育论文【三篇】
    论小学教育论文【三篇】

    游戏(英文:Game)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学习生存的第一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小学教育论文【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大一劳动教育论文题目范文七篇
    大一劳动教育论文题目范文七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一劳动教育论文题目范文七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