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免费论文 > 论文范文 >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十四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十四篇

时间:

范文意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十四篇,欢迎品鉴!

【篇1】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组织维度上的创新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惩治腐败,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篇2】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一名省委党校中青班学员,笔者近日听了党校教授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授课,通过现场学习和上网搜索方式了解了一些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情况。总体感觉,各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培育乡风文明,促进群众生活富裕,但相对而言对推进乡村治理特别是改善乡村治安的具体做法并不多,似有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治安良好是治理有效的重要体现。从我省实际看,乡村治安状况与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等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一个治安混乱的乡村,产业往往难以兴旺发达,乡风往往受到不良影响。例如我省有一些因毒品问题问题突出被国家有关部门重点整治地区,还有一些因命案、涉枪涉爆等问题突出被省有关部门重点治理或挂牌整治的地区,这些地区治安状况较差,一些外地企业对到当地投资有所顾虑,当地产业并不兴旺,部分群众难以安居乐业。这些地区有的人员“违法致富”并产生不良示范效应,诱使不少人员同流合污,严重败坏当地乡风文明。当然也有一些地处珠三角的乡镇,虽然突出违法犯罪层出不穷,但实现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群众生活富裕。这些乡镇群众经常面临“两抢一盗”、黄赌毒黑拐骗等问题的滋扰威胁,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从第三方调查情况看,这些地区的群众安全感普遍不高,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果群众安心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安全感低,即使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也谈不上治理有效,不是全面的乡村振兴。

  4月26日,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认真落实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对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动员部署。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在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着力点和突破口集中用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让**父老乡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攻坚仗”。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对实施乡村振兴指明了具体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我省实施乡村振兴要统筹兼顾各项总要求,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治理,确保乡村安定和谐有序,社会治安良好,让父老乡亲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此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铲除滋生黑恶势力土壤;要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牵引,有效排查整治治安问题突出地区和黄、赌、毒、拐、骗、涉枪涉爆、电信诈骗等突出治安问题;要加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对各类治安问题的防控水平;要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预防和化解农村各类突出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农民的普法宣传,提升农民法律意识,营造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篇3】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加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自信的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乡村文化自信、乡村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要解决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承载资源退化、主流价值观念弱化等现实难题,需要在主体维度吸引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在载体维度坚持守正创新,在价值维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①,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定贯彻实施的战略之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②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中国农民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良好的乡村文化、文明的乡风不仅能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而且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风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将文化建设纳入新时代乡村建设蓝图之中,把握乡村振兴视阈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客观分析我国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积极探求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事关如何消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课题。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之魂,起着精神保障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文化生态,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推动下,即便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但精神上的贫困只能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来消解。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优化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利用乡村特色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等优秀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改变乡村传统以养殖、种植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文旅融合的第三产业,通过“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能够将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乡村文化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领

  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强势城市文化与弱势乡村文化的“文化势差”,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中留存文脉,得以传承和弘扬。首先,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聚集多元的文化参与主体,留住新鲜血液,让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优势,在乡村物质和文化建设中,培育文化自信。其次,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物质硬实力转变。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阵地,兴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能够实现文化惠民,实际的激发村民文化自觉,由文化自觉达成文化自信。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队伍缺失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大多数村民涌入城市谋求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一方面,乡村社会空心化严重。生长于农村的青壮年群体选择进城务工,逐渐向城市迁移,为村庄考量的公共意识有所下降。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回农村,倾向于留在城市生活、学习,加剧了乡村社会空巢化、空心化的趋势。乡村留守的妇幼、老弱群体因为受自身的教育程度、年龄、能力、价值观念等影响,难以担当乡村文化振兴的大任,这造成了乡村文化自我建设的主体缺失。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较大。难以逆转的人口外流趋势不仅造成了人口结构的空心化,更造成了乡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随之大量人才资源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供应短缺,传统乡村文化、非遗传承队伍后继乏人,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困境。

  (二)载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承载资源退化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来具象化。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普遍存在利用率低、建设失衡、缺乏乡土特色等问题。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层面,乡村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价值取向,极大的忽视了乡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也存在着场所设施陈旧、管理缺失和利用率低等问题,许多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摆设。另外,村民们对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淡薄,而且对民间技艺的传承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村文化的物质承载资源。其次,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识载体层面,表现在村民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重经济而轻文化,乡村文化发展欠缺活力,且由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构成的冲击,物质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上的认同,村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价值困境:传统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弱化

  城市文化、市场经济趋利的价值导向、经济理性对乡村社会的强势介入,导致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处于弱势地位。首先,随着大众媒体在乡村社会的普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给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带来一定冲击,造成村民普遍出现价值困惑和信仰迷失。一是价值观念泛化,传统优秀美德、乡规民约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一些地方普遍出现诚信缺失、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现象。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受到市场经济趋利导向的影响,村民出现片面追求物质功利主义思想和工具化价值思想,对原有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理想信念模糊和信仰迷失。其次,村民缺乏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教育引导学生以“走出农村”为学习目标,学校教育日常给学生灌输的城市价值取向,造成乡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而对乡村文化更加漠视的价值逆差。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培育: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人”,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参与,鼓励农民、乡贤、它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凝聚不同主体的作用,搭建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格局,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首先,基层政府和机关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扶持,完善相关政策,发展文化产业与乡村支柱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乡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就业。此外,要完善用人机制,借助“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补充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其次,发挥乡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乡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英力量,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故土的有效载体,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发挥乡贤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带领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力。最后,鼓励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各界都应该支持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建立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结对帮扶机制,加强城乡互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局面。鼓励高校、企业、社会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引进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智力、文化资源,对接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科研等活动,将先进文化观念、教育理念引入乡村之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守正创新:坚持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举

  我国乡村社会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承载乡村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摸底和普查工作,将承载传统文化的农业遗迹和文物古迹纳入保护名单,划好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对于民间零散的的多种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制定科学化的保护措施。对于承载着着核心技艺和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传承人的培养,同时积极探索其经济价值,以达到村民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双重满足。其次,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结合当地特色,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浓厚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此外,要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旅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将艺术设计、资金、技术融入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及消费”,以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良性互动。

  (三)思想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有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创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第一,依托阵地进行宣传,在村镇文化宣传栏、公共交通站点等常规化宣传阵地设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宣传图文材料。第二,深入基层,运用文艺节目进行宣传。在村居社区文化场所开展文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编排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娱乐中营造向善向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第一,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评选身边的道德模范、文明公民标兵、孝老敬老等典型,通过榜样激励来感召、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第二,加强村镇之间文化联系,结成文明共建帮扶对子。推动经济共谋发展、“美丽乡村”共建等活动,促进村民团结和谐,形成共建文明乡风的强大合力。

  作者:徐文静单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篇4】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摘要:促进乡村振兴,是加速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核心内容,也是衡量“三农”工作质量的参考标准。因此,需要对乡村振兴的投融资机制进行分析,优化当前的投融资机制,从而提升资金投入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加速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分析

   我国乡村经济建设一路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受自身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与城市相比,以及存在明显差距,其滞后性也随之暴露出来。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胜利,势必要消除城乡差距,促进乡村振兴,为广大农民同胞提供更加平等社会待遇,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利好。但是从农村资金供给机制可以了解到,当前乡村投融资机制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尝试分析当前乡村投融资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优化现有融资渠道机制,促进乡村振兴。

   一、乡村投融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土地产权不明确影响资金支持

   我国土地长期执行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承包结合的双向经营方式,从而规定了农村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与承包权,这不仅调动了广大农民同胞的积极性,还推动了我国农业的有效发展,带动的农村经济提升。但是由于国家政策规定,农民没有资格抵押土地,而农民自身的资产并不充足,导致农民在需要金融信贷时,难以获得资金的支持。加之我国社会的保障体制与承包权利不集中,将其他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银行方面支持力度不大。

   (二)融资渠道十分有限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主要的资金来源都依赖中央财政拨款与地方资金,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支付能力有限,很多配到资金难都没有是按拨付到位。农民与农村集体经济始终是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持。因此,农业与农村投资问题会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影响,从而对乡村振兴带来影响。由于资金安全保证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贷款存在惜贷想象,贷款比例并不乐观。在土地产权与经营规模的限制与影响下,农业难以获得来自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投入[1]。

   二、优化当前投融资机制,实现乡村经济振兴

   (一)提升财政资金落实能力

   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业发展始终予以大力支持,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用于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与农村始终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分析来看,国家对农业与农村的资金支持程度,与实际情况依旧存在明显差距。自2018年开始,中央已经下达文件明确提出,财政支出倾向与农业、农村、农民,从而保证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任务具有一致性。因此,未来中央财政部门会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问题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二)推进农村土地出让实现收益下乡

   长久以来,在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低价征用农村土地,转手以高价卖给地产开发商的行为,这种丰厚的报酬收益几乎不需承担任何风险。而这背后利益的来源是农村的耕种土地,但耕地并没有发挥出建设农村的作用,而是为城市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从而形成了这种农村资源用于城市建设的畸形的现象。因此,在振兴乡村经济的关键时刻,势必要杜绝类似农村土地收益没有用于农村建设,或者是只有少部分用于农村建设的现象,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将农村土地获得的收益主要用于农村与农业发展上,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三)吸引更多资金用于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形成各项资金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发展方式。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进一步改进并完善财政资金引导政策,从而满足社会资本对风险的规避心理,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追求,从而提高社会资本在农业与农村投资中取得的收益,促进金融与社会资本在投资农业、农村、农民时,所存在的缺乏动力问题。促使更多的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实现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多元投融资有机相结合的发展格局[2]。

   (四)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支持乡村振兴

   经过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在支持“三农”贷款方面已经有明显的改善,但是与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依旧存在明显差距。为此,金融机构需要与乡村振兴深入结合,强化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在农村金融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勢必要将乡村振兴与全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基础,不断壮大当前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合作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建设发展。将政府猜中与金融机构构建联动机制,从而为金融支农提供弥补。

   三、乡村振兴的投融资机制创新

   首先,要做到创新融资方式,我们要意识到乡村振兴并未单单是乡村自己的任务,是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事情。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时机,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在融资方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基础建设项目都会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增土地与政府占补平衡指标,例如:集中土地、土地治理等。在这些城乡建设增减挂钩指标与新增土地方面,可以在金融市场中进行融资抵押,从而支持乡村振兴。其次,要做好创新运行模式,不论乡村振兴如何开展与实施,最终都要保证农民收益有所提升,农村文明建设有所成效上。农民是乡村振兴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势必要以农民的全面参与为资金运作的基础原则。在保证农民全面参与的条件下,积极组织各项乡村振兴项目的部署与开展,提高融资效率及吸引投资建设。确保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运作与使用,并取得显著的效率[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开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财政资金具有领导性与带头性。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要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金等多元资金投入,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持续稳健进行,为之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让乡村振兴进入良性轨道运行中。

   参考文献:

   [1]杨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挑战和对策——基于赣州市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9(02):60-64.

   [2]董翀.乡村振兴投融资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12(04):119-127.

   [3]李少民,张静.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和模式探索——基于国家开发银行在湖北省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的投融资实践[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9(02):80-89.

【篇5】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摘要:资金来源是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对的难题之一。通过分析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下资金筹集所面临的问题,对比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乡村发展经验,从农村优惠政策、贷款体系、银行组织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资金来源;经验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1-005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1 乡村振兴资金来源的现状

   1.1 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稳步增长,撬动社会资金的政策逐步推进

   1.1.1 涉农投入稳步增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201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对帮扶项目的支持力度,包括加大财政拨款投入,鼓励发展优势产业等。在最近的支农再贷款文件中,提出了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共1500亿元,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

   1.1.2 全面推进涉农项目税收优惠政策、补贴政策和无开发价值偏远地区居民的转移安置政策

   我国现行的涉农优惠政策已经开始全面落实。2017版《增值税暂行条例》对于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于涉农的社会投资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销售畜禽等免征增值税;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也有补贴政策,如免收增值税、贷款逾期金额可在税前扣除;对于暂时无开发价值的偏远农村,部分地区也实行了针对性的移民政策,降低乡村振兴成本。

   1.2 乡村振兴专项债刚刚起步

   2018年8月20日全国第一个乡村振兴专项债——2018年四川省泸县乡村振兴专项债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它通过宅基地改革带来的收入作为还本付息的支持。随后山东、河北、江西、辽宁也相继发行了乡村振兴专项债。

   1.3 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快速增长且利率较高

   1.3.1 涉农贷款余额快速增长

   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从2007—2018年,涉农贷款余额增长了534.4%,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至2018年的32.7万亿元。其中,2018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9822亿元,比年初增加20002亿元。

   1.3.2 农村小额信贷利率较高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在2016年发布了《农村小额信贷利率研究报告》,提出当前中和农信(前身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部)利率较高的现实,而当前银行业农村小额贷款的利率也高于平均贷款利率3%~5%。

   1.4 社会对涉农项目的投资增长较快,但停留在有明显盈利性的项目

   涉农项目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已经找准定位,已经被社会资本发掘的营利性强的涉农项目,如已经是“网红”的缙云小住等乡间民宿类和农家乐式的近郊娱乐类。但更多是另一类尚未被开发但有开发价值的涉农项目。2018年农业领域投资增长率见图1。

   2 乡村振兴资金来源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优惠政策混乱无序

   目前我国的农村优惠政策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梳理。以增值税为例,最新的文件是2017版的《增值税暂行条例》。《条例》说明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然而涉及到规定自产农产品范围的公告通知等不仅多达十几个,而且时间跨度大。这就造成了优惠政策发下来,而农民要用时不知道或找不到合適的优惠政策,进而增加了农村的经营成本。

   2.2 农村贷款系统不完善

   农村商业贷款风险的源头是贷款人违约。从源头把控风险的手段是建立农村信用系统,让商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等评估后给出贷款人贷款额度及风险评价,把握人为风险因素。然而从实际操作上说,目前并没有针对农村特点建立有效的农村信用系统,而是照搬城市的评估手段。首先,城市有比农村更加丰富的信用生活和更加完整的信息采集系统,银行可以根据贷款人以前的信用活动给贷款人作出评估,而农村居民大多在这方面一片空白,银行无法给出有效评估,自然也就造成了农村贷款难的情况。其次,农村资产在当前没有合适的抵押品,因此农村贷款也鲜有抵押贷款、质押贷款。

   2.3 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宗旨和建设没有跟上乡村振兴的步伐

   2.3.1 农村存款没有回流农村

   农民自有资金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大资金来源却没有用在乡村振兴上。吸纳农村原始存款的邮政储蓄银行和农商行将钱投到回报更快、风控更简单的城市中去,五大行县级以下营业网点也侧重主张基层地区的金融机构全力吸储,少放贷款[1],形成马太效应。这也证实了在振兴尚未完成时,将原始存款放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机构,并不能反哺农村振兴。

   2.3.2 金融业提供的资金水平低于城镇水平,且差距逐步扩大

   由可以查询到的2010年、2012年和2015年数据,发现农村金融业提供给居民消费的金额占总消费的比值一直低于城镇,从2010年城镇比值为农村比值的1.4倍到2015年的1.8倍,城镇与农村从金融机构的资金差距越来越大。

   2.3.3 农村金融机构数目少,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广

   从金融机构建设的角度出发,金融全覆盖进度虽大幅提升,但近年金融机构数却在下跌。2018年底,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互助社数量不同程度减少,较2017年分别减少3家、153家、3家。金融对于农村只是从无到有,距离从有到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据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的调查,整体来看,金融网点覆盖密度不够高。而在互联网及移动支付等方式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适用对象却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人群。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农村40岁以下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5%,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普及率仍不高。 从农村金融服务的内容出发,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大多数还是信贷服务[2],如城市已经发展已久的保险、基金等金融机制在农村金融领域仍是空白。

   2.4 社会投资与涉农项目之间信息不对称,缺少有效中介

   目前,得不到社会投资的农村大多是两种情况。一是手中握有项目,但困于信息渠道较少,找不到有投资意愿的社会资金;二是受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不了解什么样的农村项目有价值且适合自己。社会资金对农村也知之甚少,除了少数出身于农村的企业家,其他社会资金不清楚有价值的农村项目在哪。当有农村项目寻求资金时,很多社会资金会不愿付出了解的信息成本而拒绝投资。

   3 乡村振兴资金来源的可借鉴经验

   美、日两个国家是在不平衡发展下实现乡村振兴的世界典范,而我国的现状正是发展不平衡而急需乡村振兴,我国当前的资金匮乏问题可从美、日两国农村金融制度和引入资金的方式中寻找可借鉴经验。

   3.1 分工明确,以合作社为主的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美国农村金融机构从上到下可以分为3层——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农村合作性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村基础建设提供贷款,其资金来源除了财政拨款以外,还有以政府机构为担保发放的债券。如农民家计局,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由家计局担保,通过发行债券建立的贷款周转基金[3]。商业性金融机构负责生产性贷款。农村合作性机构是围绕联邦土地银行,以农民合作社为基础的农民合作自助机构,向合作社提供长期不动产抵押贷款。在建立之初联邦土地银行全部由政府出资,但规定借款人必须同时认购土地银行的股份,从而实现政府的逐步撤资。

   3.2 担保贷款地位突出,金融创新产品补全需求的日本农村金融体系

   日本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政策性机构和合作性机构构成。日本的合作性机构是日本农协,农协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基层吸纳原始存款,中央及中间组织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调剂,从而满足各个地区的贷款需求[4]。日本农村金融体系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双重担保体系。第一是日本农协会员的存款被实行强制保险,也就是日本的信用保证保险体系;第二是通过政府和农协共同建立的农业信用基金為借款人提供担保,是日本的信用担保体系。另外,日本通过引入农产品评估机构,在农村金融产品中加入了金融创新产品——动产债权担保融资,以满足短期资金缺口。

   4 乡村振兴资金来源的建议

   4.1 整合农村优惠政策

   政府指派专业人才,整合现行有效的农村优惠政策,并公示在权威的官方网站上。对于网络普及度不高的地区,应派遣基层人员深入实地宣传,以确保所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4.2 建立完整的农村信用、抵押贷款体系

   4.2.1 设立符合我国农村特点的基层信用组织

   美国通过建立合作社,利用社员之间的熟悉降低信用调查成本,提高贷款发放效率;而日本有完备全面的农协,通过基层农协立足群众,经常走访农民,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的农村情况也有所不同,有机械化程度高、相对地广人稀的东北平原地区,也有地形复杂、主要以人力、畜力为主的南方地区。中国初步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应结合地域特点,分区域进行试点改革后推广。

   4.2.2 设立农村特色抵押体系

   深化土地改革,是当前建设农村抵押信用体系的一大板块,农村最大的资产是土地,然而现行的土地制度下,土地无法作为信贷的抵押品。除土地外,农村生产的产品也是农村的资产,但当前动产抵押风险大、管理难,需要政府机构介入消除金融机构的担忧。

   4.3 重组立足农村、服务农村的农村银行

   首先农村银行要吸纳农民的原始存款;其次农村银行的贷款方向要限制在农村,完善农村间的资金调配系统。中国的农村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有些已经找准自身定位或自然资源优越,但有些仍然在贫困边缘挣扎。如果农村之间可以协调、互相投资,也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

   4.4 搭建涉农项目测评信息教育平台

   由于社会资金和农村之间的信息差是客观存在的,想要打通双方的资金流通渠道,必须建立权威的测评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平台在收集信息的同时,也可承担起教育培训的任务,将先进技术融入涉农项目,从教育角度出发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于海娇,吴云勇.宽甸县农商银行农户贷款业务现状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6):62-63.

   [2]张宏斌.农村金融改革应着眼于需求变化[N].金融时报,2019-08-15(009).

   [3]金仙玉.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农业经济,2019(2):88-89.

   [4]温信祥.日本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3(1):85-87.

【篇6】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摘 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农村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农村经济的振兴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论文主要针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对策进行探究。

   【Abstract】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hina"s rural system reform, it provides a new breakthrough for rur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It can further enhance rural economic productivity and optimize production relations, promot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tegrate various resource element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countryside.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關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

   【Keywords】countryside; land system reform; rural revit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320;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11-0069-02

   【作者简介】吴丹(1980-),女,湖南长沙人,讲师,从事农村土地改革研究。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战略和核心驱动,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分割、土地分置以及人力分离等各种矛盾,影响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合理应用,限制着农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的研究,通过可靠的土地改革方案为乡村振兴提供推动力,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稳定进步。

   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

   2.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

   随着现代发展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范围的确定以及方向的明确,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流通环境肃清了障碍,可以集体土地确定、产权明晰以及农户预期稳定的相关措施,创造产权交易和要素流通之间的制度条件,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多功能效应。其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素流动主要体现于可以实现土地要素的平等交易以及资源流动,从而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与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资本价值和功能,避免土地资源被荒废和流失。同时,土地资本的流转也必然会促进资本要素的流动,能够为农村经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资本环境[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价值显化主要是通过为集体经营性建设和土地流转用地入市松绑,释放土地资源的价值和资本价值,利用入市增值收益、土地租金以及经营分成等多种形式,使得土地特性能够被激发起来,促进土地要素的价值进一步优化,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价值,避免土地所有权纠纷的出现。相对来说,土地产权的确定也可以提高农户对土地的投资力度,稳定了农户的预期,改善工作环境和农村用地的质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改革措施,可以更好地利用农村空地和废弃用地,改变农村人居环境现状,缓解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另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可以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盘活农村土地资产,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产权基础,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2]。 2.2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指的是将减少农村建设用地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相关联。当地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市场环境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策略,将拟复垦为耕地以及拟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共同合并为建新拆旧的项目区,从而可以减少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耕地面积的侵占与破坏,实现各项目区用地面积的均衡发展。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农民宅基地指标侵占的补偿,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土地资源的统一化和综合化管理与运营。当地政府部门决定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中的土地指标价值,该项目的不断推进会适当提升远郊地区农民获得的土地收益。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将资源向农村进行定向的输送,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再分配,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率与分配价值,保证农村与农民的经济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3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的相关对策

   3.1 构建农村土地制度推进乡村振兴的模式与组织机构

   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产权安排以及管理方式实现农村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善,激活农村的发展潜力以及发展动力,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推进农村经济振兴的典型发展模式以及区域类型构建。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流失,各种自然村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农村土地改革制度的推进可以更好地实现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农村政治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实现公共基础和服务的发展要素的集中配置,实现乡村综合体的培育。从目前来看,集约型的乡村村落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未来乡村建设的大势所趋,能够实现乡村功能的转型、发展与优化[4]。

   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过程中,还需要融合城郊振兴模式,进行共同的开发与建设,实现城市近郊村落的城市化转型,拓展城镇空間。城郊融合型村落在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土地征收的风险,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禁止不合规宅基地买卖行为的发生,保证落户村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土地贷款抵押政策制度,发挥城郊的金融优势,为乡村振兴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多渠道的融资途径,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空间以及利用效率,实现农村产业的优化培育,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

   3.2 拓展农村产业的融资增值渠道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投资,可以通过拓展融资增值渠道的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活力。首先,可以实现抵押融资的权能,建立起农房财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政策和体系。加大政府部门对农村基金和金融项目的建设与监督管理,在农村产业经营的过程中支持金融机构的合理经营,并加强信贷支撑,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在农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吸引各种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来。其次,还需要不断对金融权能进行创新,实现土地收益权和所有权的相互分离,通过信托机构、土地银行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宅基地经营权以及农房使用权进行组织优化经营,实现市场配置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地体现资本市场的潜能,开发建设募投项目,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获取界限以及获取范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政策环境。

   3.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用地制度管理问题

   在进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用地政策和用地制度,解决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用地矛盾。调整用地政策理念,通过多规合一的方式,对农村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规划与编制。统筹农村各项土地应用的活动,合理地进行村庄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以及耕地保护的用地布局,对土地利用的方向进行细致化的管理,避免在土地资源应用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实现乡镇土地的总体规划,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并结合确定的用地布局及用地结构,适当增加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的指标,促进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附属设施用地以及生产设施的建设项目,给与农村经济一定的自主权,允许乡镇土地适当比例的规划用地,用于农业创业园、科技园以及产业园的建设,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工业和农业项目的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拓展土地的使用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效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能够推进乡村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升级优化。因此,必须要重视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和具体对策,通过农村土地改革进一步推进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发展,促进乡村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仁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46(20):206-207.

   【2】王瑞芝.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农业工程,2018,8(6):149-150.

   【3】陈祺琪.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王敬尧,魏来.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2016(2):73-92.

【篇7】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二、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三、结语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2]刘亚玲.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新西部,2018(34):59-62.

   [3]刘兴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35):25-27.

【篇8】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摘 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农村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农村经济的振兴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论文主要针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对策进行探究。

  【Abstract】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hina"s rural system reform, it provides a new breakthrough for rur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It can further enhance rural economic productivity and optimize production relations, promot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tegrate various resource element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countryside.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關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

  【Keywords】countryside; land system reform; rural revit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320;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11-0069-02

  【作者简介】吴丹(1980-),女,湖南长沙人,讲师,从事农村土地改革研究。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战略和核心驱动,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分割、土地分置以及人力分离等各种矛盾,影响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合理应用,限制着农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的研究,通过可靠的土地改革方案为乡村振兴提供推动力,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稳定进步。

  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

  2.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

  随着现代发展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范围的确定以及方向的明确,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流通环境肃清了障碍,可以集体土地确定、产权明晰以及农户预期稳定的相关措施,创造产权交易和要素流通之间的制度条件,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多功能效应。其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素流动主要体现于可以实现土地要素的平等交易以及资源流动,从而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与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资本价值和功能,避免土地资源被荒废和流失。同时,土地资本的流转也必然会促进资本要素的流动,能够为农村经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资本环境[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价值显化主要是通过为集体经营性建设和土地流转用地入市松绑,释放土地资源的价值和资本价值,利用入市增值收益、土地租金以及经营分成等多种形式,使得土地特性能够被激发起来,促进土地要素的价值进一步优化,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价值,避免土地所有权纠纷的出现。相对来说,土地产权的确定也可以提高农户对土地的投资力度,稳定了农户的预期,改善工作环境和农村用地的质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改革措施,可以更好地利用农村空地和废弃用地,改变农村人居环境现状,缓解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另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可以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盘活农村土地资产,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产权基础,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2]。 2.2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指的是将减少农村建设用地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相关联。当地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市场环境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策略,将拟复垦为耕地以及拟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共同合并为建新拆旧的项目区,从而可以减少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耕地面积的侵占与破坏,实现各项目区用地面积的均衡发展。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农民宅基地指标侵占的补偿,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土地资源的统一化和综合化管理与运营。当地政府部门决定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中的土地指标价值,该项目的不断推进会适当提升远郊地区农民获得的土地收益。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将资源向农村进行定向的输送,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再分配,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率与分配价值,保证农村与农民的经济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3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的相关对策

  3.1 构建农村土地制度推进乡村振兴的模式与组织机构

  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产权安排以及管理方式实现农村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善,激活农村的发展潜力以及发展动力,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推进农村经济振兴的典型发展模式以及区域类型构建。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流失,各种自然村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农村土地改革制度的推进可以更好地实现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农村政治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实现公共基础和服务的发展要素的集中配置,实现乡村综合体的培育。从目前来看,集约型的乡村村落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未来乡村建设的大势所趋,能够实现乡村功能的转型、发展与优化[4]。

  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过程中,还需要融合城郊振兴模式,进行共同的开发与建设,实现城市近郊村落的城市化转型,拓展城镇空間。城郊融合型村落在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土地征收的风险,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禁止不合规宅基地买卖行为的发生,保证落户村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土地贷款抵押政策制度,发挥城郊的金融优势,为乡村振兴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多渠道的融资途径,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空间以及利用效率,实现农村产业的优化培育,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

  3.2 拓展农村产业的融资增值渠道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投资,可以通过拓展融资增值渠道的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活力。首先,可以实现抵押融资的权能,建立起农房财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政策和体系。加大政府部门对农村基金和金融项目的建设与监督管理,在农村产业经营的过程中支持金融机构的合理经营,并加强信贷支撑,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在农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吸引各种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来。其次,还需要不断对金融权能进行创新,实现土地收益权和所有权的相互分离,通过信托机构、土地银行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宅基地经营权以及农房使用权进行组织优化经营,实现市场配置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地体现资本市场的潜能,开发建设募投项目,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获取界限以及获取范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政策环境。

  3.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用地制度管理问题

  在进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用地政策和用地制度,解决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用地矛盾。调整用地政策理念,通过多规合一的方式,对农村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规划与编制。统筹农村各项土地应用的活动,合理地进行村庄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以及耕地保护的用地布局,对土地利用的方向进行细致化的管理,避免在土地资源应用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实现乡镇土地的总体规划,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并结合确定的用地布局及用地结构,适当增加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的指标,促进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附属设施用地以及生产设施的建设项目,给与农村经济一定的自主权,允许乡镇土地适当比例的规划用地,用于农业创业园、科技园以及产业园的建设,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工业和农业项目的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拓展土地的使用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效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能够推进乡村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升级优化。因此,必须要重视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和具体对策,通过农村土地改革进一步推进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发展,促进乡村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仁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46(20):206-207.

  【2】王瑞芝.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农业工程,2018,8(6):149-150.

  【3】陈祺琪.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王敬尧,魏来.当代中国农地制度的存续与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2016(2):73-92.

【篇9】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下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管全面。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农业问题、讲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较多,今年的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的20个字5个方面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是管长远。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XX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与用心,两个重要特点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如何才能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第二,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

  第三,乡风文明是保障。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泊,乡村文化日渐荒芜。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第四,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第五,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

【篇10】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加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自信的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乡村文化自信、乡村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要解决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承载资源退化、主流价值观念弱化等现实难题,需要在主体维度吸引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在载体维度坚持守正创新,在价值维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①,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定贯彻实施的战略之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②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中国农民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良好的乡村文化、文明的乡风不仅能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而且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风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将文化建设纳入新时代乡村建设蓝图之中,把握乡村振兴视阈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客观分析我国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积极探求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事关如何消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课题。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之魂,起着精神保障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文化生态,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推动下,即便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但精神上的贫困只能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来消解。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优化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利用乡村特色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等优秀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改变乡村传统以养殖、种植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文旅融合的第三产业,通过“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能够将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乡村文化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领
  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强势城市文化与弱势乡村文化的“文化势差”,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中留存文脉,得以传承和弘扬。首先,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聚集多元的文化参与主体,留住新鲜血液,让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优势,在乡村物质和文化建设中,培育文化自信。其次,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物质硬实力转变。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阵地,兴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能够实现文化惠民,实际的激发村民文化自觉,由文化自觉达成文化自信。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队伍缺失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大多数村民涌入城市谋求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一方面,乡村社会空心化严重。生长于农村的青壮年群体选择进城务工,逐渐向城市迁移,为村庄考量的公共意识有所下降。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回农村,倾向于留在城市生活、学习,加剧了乡村社会空巢化、空心化的趋势。乡村留守的妇幼、老弱群体因为受自身的教育程度、年龄、能力、价值观念等影响,难以担当乡村文化振兴的大任,这造成了乡村文化自我建设的主体缺失。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较大。难以逆转的人口外流趋势不仅造成了人口结构的空心化,更造成了乡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随之大量人才资源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供应短缺,传统乡村文化、非遗传承队伍后继乏人,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困境。
  (二)载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承载资源退化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来具象化。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普遍存在利用率低、建设失衡、缺乏乡土特色等问题。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层面,乡村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价值取向,极大的忽视了乡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也存在着场所设施陈旧、管理缺失和利用率低等问题,许多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摆设。另外,村民们对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淡薄,而且对民间技艺的传承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村文化的物质承载资源。其次,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识载体层面,表现在村民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重经济而轻文化,乡村文化发展欠缺活力,且由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构成的冲击,物质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上的认同,村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价值困境:传统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弱化
  城市文化、市场经济趋利的价值导向、经济理性对乡村社会的强势介入,导致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处于弱势地位。首先,随着大众媒体在乡村社会的普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给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带来一定冲击,造成村民普遍出现价值困惑和信仰迷失。一是价值观念泛化,传统优秀美德、乡规民约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一些地方普遍出现诚信缺失、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现象。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受到市场经济趋利导向的影响,村民出现片面追求物质功利主义思想和工具化价值思想,对原有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理想信念模糊和信仰迷失。其次,村民缺乏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教育引导学生以“走出农村”为学习目标,学校教育日常给学生灌输的城市价值取向,造成乡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而对乡村文化更加漠视的价值逆差。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培育: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人”,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参与,鼓励农民、乡贤、它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凝聚不同主体的作用,搭建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格局,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首先,基层政府和机关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扶持,完善相关政策,发展文化产业与乡村支柱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乡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就业。此外,要完善用人机制,借助“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补充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其次,发挥乡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乡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英力量,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故土的有效载体,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发挥乡贤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带领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力。最后,鼓励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各界都应该支持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建立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结对帮扶机制,加强城乡互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局面。鼓励高校、企业、社会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引进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智力、文化资源,对接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科研等活动,将先进文化观念、教育理念引入乡村之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守正创新:坚持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举
  我国乡村社会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承载乡村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摸底和普查工作,将承载传统文化的农业遗迹和文物古迹纳入保护名单,划好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对于民间零散的的多种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制定科学化的保护措施。对于承载着着核心技艺和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传承人的培养,同时积极探索其经济价值,以达到村民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双重满足。其次,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结合当地特色,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浓厚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此外,要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旅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将艺术设计、资金、技术融入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及消费”,以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良性互动。
  (三)思想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有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创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第一,依托阵地进行宣传,在村镇文化宣传栏、公共交通站点等常规化宣传阵地设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宣传图文材料。第二,深入基层,运用文艺节目进行宣传。在村居社区文化场所开展文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编排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娱乐中营造向善向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第一,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评选身边的道德模范、文明公民标兵、孝老敬老等典型,通过榜样激励来感召、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第二,加强村镇之间文化联系,结成文明共建帮扶对子。推动经济共谋发展、“美丽乡村”共建等活动,促进村民团结和谐,形成共建文明乡风的强大合力。

【篇11】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报告中看,乡村振兴战略有六大内涵: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强调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三是把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四是致力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探索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五是致力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拓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六是致力于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建立和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政治、组织和人才保障。
  从乡镇振兴战略的内涵来看,未来农村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各方面资源将回流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将推动城市和工业反哺、回馈“三农”,根本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下资源几乎是单向流向城市的状况,形成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如果说现阶段资源从城市流向农村还是涓涓细流,那么不远的将来,则有望形成滚滚洪流。
  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成为资源流向乡村区域的重要载体。十九大报告没有提“新型城镇化”,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部署,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必将让夹杂在城镇之间的乡村受益,这些城镇与城镇之间的乡村也必将“协调发展”,从而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资源向乡村的流动,特别是城市人才资源向乡村的流动。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也应当制定实施城市居民进入乡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城市人口有序落户农村的政策措施,乃至上升为法律,从而也“加快城市转移人口农民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条件下,形成城乡之间人才、人力资源双向流动,是历史的必然。
  三是农业和非农产业都将加快发展。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应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点和前提。十九大进一步要求“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展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坚定的决心。即使还有深度贫困的人口仍然处于贫困的边缘,他们也必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中最终走进共同富裕的行列。但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不可能只发展农业,还将发展其他产业并且达到现代化的水平。十九大报告也已经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就必然要求大量农业专业人才和非农专业人才进入农村。仅凭现有农村中被城乡二元体制抽选剩下的人口,不仅难以承担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不可能承担农村现代化建设任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将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引导农村以外各方面人才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三是污染项目将被清理出农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味着一些已经造成农村污染的项目将被清理出农村,同时必须坚决禁止任何可能带来污染的各种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进入农业和农村。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也是国家战略任务。在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划出明确红线。农业发展中的污染问题,包括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将加快获得解决。
  通过对乡镇整形战略内涵及发展方向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公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定位:
  一、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需求
  (一)路网连通的需求。产业的兴旺,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对接离不开公路建设。在大的方向上,要求农村公路之间、与国省干线之间互相连通,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以形成良好的公路运输及出行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修建通村路,打通断头路,完善通组路,连接公路网。
  (二)农村公路等级提高的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农村公路交通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以四级公路为主的农村公路路窄、弯多等不利因素将被放大,降低运输效率,提升运输成本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农村公路等级提升是未来农村公路建设中年的重要任务。
  (三)新施工技术的需求。农村公路施工要尽可能实现“绿色”建设,降低扬尘、噪音等污染,美化施工环境。这就对农村公路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四)实现“建管运养”一体化。除出行外,农村公路已经承载了越来越多的运输功能,如物流、客运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公路使用寿命,在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效用,把建设、管理、养护、运营统筹考虑,同步实施,以最少、最合理的资金发挥出农村公路的最大功用。
  二、我区农村公路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农村公路 公里,其中已经硬化公里,未硬化 公里。目前全区行政村通畅率 ,农村公路建设基本适应了当地经济发展。我区在推进农村个公路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积极争取项目。为适应我区经济发展,近几年,我区每年在厅下达的计划外,在考虑各乡镇发展及需求的实际情况下,均积极实施计划外项目,提前1年完成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对拉动地方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大棚、养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我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投入。地方政府积极筹措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此外,我区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从根本上保障了养护资金来源,为提高养护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养护质量。我区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公司,实施农村公路路基养护、保洁等工作。通过引进机械、家庭承包等形式,有效降低了养护成本,提高了额养护质量,使公路的使用寿命有了明显的保障。
  尽管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农村公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通组路、断头路、联网路仍急需修建,以实现公路建设适度超前的目标。
  三、长期发展目标
  至2035年,我区努力实现农村公路里程 公里 个自然村通硬化路 公里,实施县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公里,村道生命安全防护工程 公里,县道危桥改造座,村道危桥改造 座。
  目标分为2步走,至2022年为第一阶段,基本实现农村公路里程 公里, 个自然村通硬化路公里,县乡道安全防护工程 公里,村道安全防护工程 公里县乡道危桥改造 座,村道危桥改造 座。争取至 年,农村公路实现等级提升,路网连通,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水平提高,形成无污染、安全绿色的施工环境。
  四、建议
  (一)加大上级投入力度。我区是老少边穷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随着政府不能借贷等一系列新法规的实施,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能力进一步削弱,难以形成公路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
  (二)进一步做好统筹规划。在项目规划之初,统筹考虑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一些列问题,力争发挥农村公路的最大效能。
  (三)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等级。目前看,农村公路已经有些滞后于经济发展,急需进行等级的提升。

【篇12】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江苏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以建设最美乡村,实现强村富民为目标,优化发展布局,创新发展途径,规范发展行为,共享发展成果,使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新名片。

  [关键词]美丽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小康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位于扬中市西南部,东连扬中长江一桥,南临长江夹江,西望镇江新区圌山,是70年前百万雄狮渡江战役的主要渡江点。为了优化农村规划布局,合理配制资源要素,2010年扬中市在农村合并建制村,当时新治村由新坝镇原治安村、永治村和治联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380公顷,户籍人口4362人,下辖44个村民小组。多年来新治村“两委”领导班子,立足区域实际、特色优势和发展定位,坚持强村富民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将建设最美新治的理念融人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片革命老区的红色热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后获得“全国美丽宜住村庄”、“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让全体村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普遍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立足规划先行,优化发展布局

  秉持“科学优化、物尽其用”的原则,立足群众生产、生活、生態的实际需求,按照“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的思路,以沿江传统民居为底色,推进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等城乡融合,确保发展建设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充分彰显乡村风景。

  坚持产业、文化、生态、治理、富民“五位一体”联动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全村域规范布局。充分挖掘新治村的自然风光、区位特色和发展现状,全面融入产业发展、历史记忆、特色民俗等要素,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水塘、民居等乡村印记。邀请江苏省环科院专家高标准编制《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规章共分7章,主要有总体思路、形势分析、规划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效益分析及保障措施。在分析新治村生态文明建设优势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新治村建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秀丽的宜居家园。

   2注重产业协调,增强发展动力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个字总要求。产业振兴是核心,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构建乡村产业发展体系,把产业发展落实到农民致富增收上来。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方面,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投入省级财政支农项目资金250万元,新修农田水利涵闸5座,固定沟系1100米,硬质化水泥道路2000米。建设高标准农田150公顷,加快土地合法有序流转步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绿色稻米、优质果蔬、长江名贵水产等特色农业,抢抓“互联网+”机遇,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开辟现代农业新渠道。全村80多名弱势劳动力本地就业,每人年收入增加1.5元。新治村利用工业经济较为发达的优势,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租赁收入;完善居民小Ⅸ配套设施,提高开放性收入;发展高效农业和物业经济,提高发包性收入;优化涉企服务,提高驻村企业反哺性收入。以上措施的叠加效应,使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由2010年的14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360万元;总收入由2010年的24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550万元。由于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切村级事业有了基础的底气,促进了农业产业提档、农村面貌提升,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520元。

  3注重以民为本.共享发展成果

  以利民、惠民凝聚人心,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目标,不断整合公共服务功能,采取职能下移、服务下沉的途径,统筹办好各项社会事业。新治村坚持以民为本,聚力共同富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村民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精准脱贫,共同富裕”的基本方略,确保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不落一户,不丢一人。积极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光伏扶贫等多种扶贫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村“两委”领导与5名在校就读的贫困大学生结对帮扶,不让一人因贫辍学,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实施健康评估干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真正让低收入农户健康医疗有保障。为46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建立家庭档案,符合条件的无劳动能力14家低收入农户及时纳入低保兜底。成立新治村级慈善工作站,广泛动员党员干部、企业能人和社会爱心人士全力投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行动中去,踊跃捐款共筹集专项资金近50多万元。先后为22户困难家庭雪中送炭,投入20多万元的五保户及困难户重建或修缮房屋,明显改善了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幸福社区”建设为抓手,以提升社区服务功能为主线,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阵地,为村民提供菜单式、互助式等多种多样的公共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有效提升了社区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代餐、送餐服务。逢年过节村里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老年慰问金。使党的关怀温暖民心,自2015年连续5年来,全村居民医保续保率达100%,社保续保率达98%以上,社会就业率达100%。

   4发挥区位优势,创新发展路径

  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注重多要素集聚、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的发展局面,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的重要载体,为乡村产业兴旺发挥推动作用。新治村利用沿江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做精单品,串珠成链,以“四个一”开辟最美乡村建设的新路径。一园,即渡江文化园。以我送亲人过大江馆、扬中革命斗争发展馆为核心,集红色文化体验、革命传统教育、党员法规教育、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每年接待游客近20余万人。一廊,即红色长廊。长达1600米,东至打靶场、国防园,途径渡江广场,西延到湿地公园、梓阳园,临江而建,横卧于长江之上,满目葱茏,清新自然,是群众休闲散步的最佳去处。一馆,即陈履生美术博物馆。既有陈履生先生历年来的艺术创作作品展,也有反映汉文化博大精深的文物展,还有兼顾扬中特色的竹器展。现已正式约落户,2020年底将对外开放。一片,即主题文化民宿片区。依托老圩埭改造,建设宿予主题文化民宿,满足游客文化、餐饮、住宿。体闲活动等需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吸引广大游客来释怀乡村情结,放松心情,享受生活,陶冶情操,有效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新路径。

      5彰显文化特色,赋予发展内涵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需要心旷神怡的自然生态来赏心悦目,还需要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来锦上添花。新治村创建了全市首家村级道德文化园,开扬中农村文化建设先河。搭建全市首家村级百姓大舞台,高标准配备设施、高素质组建队伍,高水平编排节目,以原汁原味、有滋有味、多姿多味的农村文化节目,勾勒出了新治有声有色的风景。2011年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建有农家书屋,征订刊物超过20种,藏书7000余册以上。2013年成立新治村宝晋诗社,诗友们每个月10号聚在一起紧扣时代主题讨论诗词创作,5年来从未间断,这已经成为一种乡风文化。2018年建成一类健身广场,筹建村级文化大礼堂,使其成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明的家园,为建设现代化农村开创了新途径,探索了新空间。

  6创建文明乡风,规范发展行为

  以智慧化平台打造基层“强磁场”,将智慧党建、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阅读的有机融合,建设覆盖线上线下的智慧管理,形成便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群众和村“两委”的沟通桥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基层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显著提升。紧扣农村实际需求,聚焦政治思想、科学素养和法治道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动员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投身“党员模范户”和“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中去。在文明行为的引导上,新治村坚持“三治”并进,在自治上,注重加强村级事务决策程序的规范化建设,编排《村规民约三字经》,从遵纪守法、文明新风、环境卫生等多方面规范村民行为。推动移风易俗,传承好家风,争当社会文明标杆,争做新乡贤。在德治上,常态化开展孝老爱亲户评选,全村涌现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1名,市、镇敬老模范10多名,孝亲敬老模范户和文明户家庭比例达70%。在法治上,成立全国首个区域法治社會实践基地,引导社会组织在法治宣传、依法治理、法律服务、矛盾调解、心理修复等方面抱团发力,全村实现18年无越级上访。

  目前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趁势而上,奋发作为,定将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柏先红,刘思扬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报告[J].调研世界,2019(06).

  [2]乔新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2).

  [3]潘柏.浅谈如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J].科技与管理,2016(02).

  [4]刘晓萍,发展产业集聚作用,推动“三化”协调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1(12).

【篇13】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乡村振兴下的产业小镇建设对策摘要:特色产业小镇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地区的发展实践中,特色产业小镇体现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进程中,特色产业小镇通过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乡村就业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考量,分析了产业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辽宁省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为例,阐述了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产业小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特色小镇;资源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增强乡村地区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指明了正确方向,具有战略性作用。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利抓手。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即为产业兴旺,因此产业小镇的建设能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吸引各类要素和资本集聚到乡村,推动农业兴旺、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真正为“三农”问题贡献力量。
  一、发展特色产业小镇的积极影响
  (一)特色产业小镇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大部分产业小镇的建设多是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实现产业提质和转型等途径,不断增强产业小镇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小镇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小镇通常在建设的过程中,一般会将现代农业、科技制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物流运输等产业逐步融合,推动三次产业及多种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原有乡村产业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特色产业小镇是建设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产业升级、产业链延长是特色产业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构建特色产业小镇的过程中,通过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培育产业集群,国内发达地区的很多特色小镇通过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构建产业体系,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类产业小镇,推动产业小镇产业链和供应链延长,因此有效带动了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三)特色产业小镇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深度整合产业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乡村的产业体系,同时能够有效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直接的方式就是产业小镇能够为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就业,确保农民有收入,特别是在近两年疫情的影响下,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能更有效保证脱贫的人口不致二次返贫,实现脱贫攻坚真正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优势1.喀左紫陶历史悠久。辽宁省朝阳市所辖喀左县的制陶文化历史悠久,曾在东山嘴古人类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裸体孕妇陶塑像,考古学家曾誉为“东方维纳斯”。辽金时期,喀左县的陶制品工艺已经非常精美,发展规模已经较大,在南哨镇梁家营子村的龙窑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残片及垫圈残块,瓷片的釉色有白、黑酱釉等,器形以碗、盘、碟等日用品居多。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对该地区的多种产品进行了评估,并将部分特色产品纳入出口的优质产品系列,并得到很多国家以及地区的喜爱和支持。现在的紫砂工艺品、日用品在北京、沈阳及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荣富陶瓷、天王星陶瓷生产的高档瓷砖出口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喀左县紫砂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广泛分布在该地区,而且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已经探明有十二个乡镇发现并开发了紫陶矿产,根据专家预估,其远景储量超过十万吨。此外,通过化学测试发现,该矿产资源的铁含量高达10%上下,在烧制紫砂工艺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工艺原材料。3.紫陶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近几年紫陶文化产业初见规模,紫陶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从一百多个增加为四百余种。种类有艺术紫陶、日用紫陶和建筑紫陶三大系列产品。艺术紫陶中紫砂壶已经演变出“花鸟源头”系列,反映其产品的地域特征;红山文化系列,反映其产品的文化特征;蒙古族系列,反映了该地区工艺产品的民族特征。喀左县目前逐步打造了比较完善的紫陶工艺体系,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培育了超过两百家的企业和作坊,并引入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以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整个紫陶工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极大扩展了整个产业的规模。喀左县以紫陶工艺而名闻国内外,拥有“北方紫陶之都”的美誉,“喀左紫砂”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喀左紫砂壶”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银奖,2017年,喀左县南哨街道被确定为“辽宁省紫砂特色小镇”;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朝阳紫砂”被列为辽宁省四大特色文化产业之一,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当前发展瓶颈问题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自身产业发展升级瓶颈,紫陶小镇特色产业也面临着一些亟须突破的问题:一是紫陶土矿产资源存在无序和过度开采情况,使有限的稀缺的资源没有发挥最大价值;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薪资待遇、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从业人员由2500多人减少到至今不足200多人,由最多的引进外地人才60多人,到现在的不足5人;三是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紫陶高端技艺均由外地制作大师创作,没有形成小镇只有的产品设计资源储备,现有工人以制作大路货为主,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推动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大与扶小并重要加快培育紫陶文化产业专业市场,政府应注重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大力开拓和引进市场主体、市场经营者开拓经营三方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推动大型市场走专业化、品牌化道路。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实力,以政策效应和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研发、人才培训、对外宣传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建立对重点企业帮扶制度,在土地政策、资源要素、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倾斜支持。对于适应市场发展的小规模工作室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帮助企业包装项目,在市场低迷期引导企业研究相关政策支持,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效益,政府制定出台各类奖励政策,鼓励培育小企业稳定市场份额。
  (二)创新与传承兼容一方面紫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将这样的“老字号”地理标志招牌传承辖区,需要企业大力发扬传统的工匠精神,讲求精益求精,培养紫陶产业手工技艺传承人,坚持专注提高品质,做强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和知名度。另一方面,紫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大学进园区进企业”,积极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开展紫陶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立紫砂产品创意设计储备库,使产品从研发设计到上市销售时间真正缩短。探索紫陶产业化道路,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创意改造,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渠道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与时尚元素交融加强对紫砂矿产资源的管理,杜绝资源的浪费和外流,对全县紫陶文化企业进行匹配性原料供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制定前瞻性的资源开采计划和市场开拓规划,将紫陶原料进行类别细分,围绕高档原料要注重从提升工艺上下功夫,使原材料与技艺达到完美结合。积极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喀左县红山、暴龙等历史元素、蒙古族文化元素及辽青瓷文化元素,研发新产品,通过视觉艺术和手法的创新,为紫陶产品注入喀左元素,展现喀左特点,打造喀左特色产业品牌,展现喀左紫陶制品独有的文化魅力;针对中档材料以及低档材料的开发,必须立足其基本属性,充分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以及艺术风格,将文化砖、外墙砖等作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筑以及工业类陶瓷工业的建设,建立更大规模的装饰材料产业集群,并将建筑陶瓷作为主打产品,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四)招商与引才并举一是积极进行产业招商,近年来南方地区如江苏宜兴和福建晋江等紫陶文化企业,由于本地原材料供应不足,产业升级需要等因素正在外迁,喀左应积极进行对接,通过商会引荐,召开招商项目推介会等,承接产业转移。二是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培训优势,为整个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提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紫砂艺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训课程,探索推行从业职业资格制度,提高紫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引进域外人才。制定紫陶人才引进计划,在宜兴、景德镇、德化等地区引进一批紫陶工匠;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批高学历技术人才。建立健全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将这些人培养成本地紫陶高端技术人员,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为紫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宣传与政策服务共同保障要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对外宣传上,积极与央视和相关省份的主流媒体进行对接,对喀左县紫陶文化产业进行推介;积极与外地交通部门联系,利用高铁、飞机、公交车、火车站、京沈高速路口等手段,在人群密集地段进行集中宣传推介。要积极筹建举办“紫陶文化艺术节”“创意大赛”等形式,扩大“北方紫陶之都”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并严格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政策洼地。与金融机构协调对接,帮助解决紫砂企业资金及信用问题,支持紫陶文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紫砂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喀左紫陶品牌在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梁彬.贵州省旅游特色小镇资源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9.
  [2]成海燕.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学术论坛,2018(01).
  [3]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J].王玮,黄春晓.江苏农业科学.2018(12).

【篇14】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金融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力量,同时也为金融业转型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本文通过全面分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梳理研判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总结提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战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7-0312-01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包括金融产品在内各种资源和工具的整体协同。但换一个视角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措施,如促进城乡融合、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也对金融支农提出了新需求,为金融深化和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1是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将整體呈现出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种养结合的发展趋势,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为特征的“大三农”、“新三农”、“特色三农”将大量涌现。但“三农”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将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打通金融供给渠道、丰富金融供给产品、简化金融供给流程,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源头活水”。

   1.2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

   生态宜居的主旨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而目前农村山水林田湖草亟需综合治理、系统整治,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节能减排等领域仍需大量资金资本推动,乡村生态优势还未完全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助推完善相应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积极发展“三农”绿色金融,强化对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的一揽子服务,为乡村实现生态宜居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1.3是营造乡村文明的有效保障

   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乡村文化的恢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但目前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知识水平较为匮乏,急需补齐精神文化和农业知识的短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够通过支持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和渠道优势,为涉农企业、广大农民提供综合信息、咨询、培训等社会公众服务,促进涉农企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营造求知向上的文明乡风。

   2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

   2.1完善政策性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政策性担保体系。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推动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强化分险增信功能,支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在法规允许、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担保放大倍数,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使农业主体获得低费率甚至零费率的融资担保服务,建立政府、银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合理分担风险的可持续合作模式。二是创新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成立由省级政府牵头,社会各界资本共同参与的支持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对贷款损失按一定比例进行风险分担。同时,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作用,提高风险缓释能力,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建立乡村振兴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整合财政、扶贫、农业开发、教育、水利、交通、国土等资金,统一集中使用,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四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财税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利息收入实行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

   2.2完善涉农金融机构体系

   继续推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实现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功能互补、相互协作,规范非持牌金融机构、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引导大型商业银行稳定县域网点,下沉金融服务,拓展服务半径;指导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明确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作用;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农主力军地位;鼓励证券、保险机构在县域增设网点,支持扩大直接融资,大力推广农业保险;加快建设全国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相互保险试点,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增加涉农金融机构供给,规范民间金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适度竞争,降低“三农”融资成本,提高可获得性。

   2.3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农村物权流转交易平台,实现农村物权融资功能。建立完善农村物权评估、登记服务、流转交易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加快增信和风险补偿制度执行落地。二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综合信用档案,加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力度,营造“守信受益、失信难行”的良好农村信用环境;加大农村金融案件执行力度,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安全;强化依法行政,出重拳打击逃废债行为。三是完善农村支付体系和支付工具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帮助其实现有效的资金配置和风险管理。四是根据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坚决打击各种非法集资,落实投资者适当原则,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2.4推进涉农融资多元化

   一是强化证券业支农服务。支持贫困地区和涉农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丰富创新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体系,鼓励利用永续票据、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创新产品为涉农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充分用好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扩大农作物品种参保范围,提高单个品种的承保覆盖率。增设农业保险机构,鼓励在乡镇和农村设立农业保险服务点,提高偏远地区服务覆盖率,提高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金额,完善农业保险赔付流程,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引导保险机构创新保险产品,鼓励针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保险产品。大力发展农业价格保险,提高保障水平,既要保自然风险,也要保市场风险。丰富承保品种,保障程度从单维度的旱灾、风灾、低温向多维度综合气象指数转变。

   2.5推广“金融服务网格化”模式

   在全国层面推广湖北网格服务的普惠金融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充分共享地方政府信息,强化机构、人员和信息对接,建立健全农村农户信用体系,引导银行机构加大金融资源供给,将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性。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探索推广“网格化+支农”“网格化+助小”“网格化+扶贫”等“网格化+”服务模式,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撬动更多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集中,带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农业和农民协调健康发展。

   结束语

   目前农村金融依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居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农民信贷需求满足度等指标远低于城市,“三农”业务相对于城市业务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特征还未完全改变,农村金融发展仍需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金融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客观上要求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同时,也需要金融机构加强创新,提高服务的质量,以更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

   [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报告2016[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3]李牧航.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6):55-58.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十四篇相关文章:

优秀论文范文5000字(合集六篇)

关于一篇标准的论文范文1500【四篇】

关于医学大专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十四篇】

完整的论文范文【汇编六篇】

毕业论文范文模板(锦集5篇)

标准的论文范文范文(精选5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十四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优秀论文范文5000字(合集六篇)
    优秀论文范文5000字(合集六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论文范文5000字(合集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关于一篇标准的论文范文1500【四篇】
    关于一篇标准的论文范文1500【四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一篇标准的论文范文1500【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关于医学大专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十四篇】
    关于医学大专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十四篇】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医学大专毕业论文范文3000

  • 完整的论文范文【汇编六篇】
    完整的论文范文【汇编六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完整的论文范文【汇编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